历史上的避讳制度是怎么回事?
避讳,是指在中国古代回避帝王、尊长等的名字甚至名字读音的现象。周朝开始出现避讳的情况,秦朝以后逐渐盛行并形成为制度,从六朝开始逐渐严格,两宋时期避讳风气最盛,至民国避讳制度基本废止。避讳制度是封建等级与宗法制度的产物,如果触犯要受到惩处。如《唐律疏议》载:“诸上书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文书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误犯者,徒三年。”
1.避讳的范围
避讳的范围包括君王之讳、家族尊长之讳、生活之讳三个方面。
避君王讳。一般一个王朝的在位之君和已故之君的名字必须避讳。避在位之君讳,叫做避“君讳”;避已故之君讳,叫做避“庙讳”。由于人们在为孩子起名时都寓有特定的期盼或祝福,因而人们取名用字有许多相似或重复。如果君王的名字较为常见,那么避讳牵涉的用字范围将非常广泛。后来,为减少避讳造成的困扰,在位之君为孩子起名时常常避用常见字或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如唐懿宗名李漼(c u~)、宋徽宗名赵佶(j!)等。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第200—201页。
避家讳。中国人有“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古人对自己的祖先都要奉为至尊,对族内尊长也要极为尊重,因此祖先、尊长的名字要避讳,叫做避家讳。
避尊讳。古人对伟人、尊者、长辈、名人的名字也要避讳,叫做避尊讳。常用字、号、谥号、职位来代称。后人在起名字的时候也尽量避免使用与伟人、尊者、名人相同的名字。如关云长被誉为“武财神”,后人就绝少以“云长”为名的。
避忌讳。中国人还有对生活中恐惧、厌恶、不雅的事物在提及时用变化字眼的方式来进行避讳的习惯。如涉及死亡话题时,人们往往不直接说“死”,而是以“逝世”、“驾鹤西游”、“百年之后”等来代指。人们还对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事物常常忌讳,尽力避用。如秦桧以奸臣之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人就不轻易用“桧”来取名。清代秦大士云:“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2.避讳的方法
因避讳对象的身份、地位、关系不同,避讳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比较常见的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代称法、同义字或同义字替代法等。
改字法。用读音相同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讳字的方法,叫改字法。此法唐代以前流行。被避的字叫做讳字,替代的字被称为避讳字。因为避讳,导致一些人的姓名、某些地名、政府机构、官职、公共设施、医疗用语、书籍文献等都要改字。宋代避讳制度严格,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代君讳、始祖讳、家讳、名人尊讳等。
改姓名。如南朝时期刘宋的范晔为避父亲“泰”名讳,在著《后汉书》时将郭泰、郑泰的“泰”,改用同义字“太”来代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本不姓文,而是姓“敬”,其曾祖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为“文”。
改地名。如《汉书》为避汉高祖刘邦讳,以“国”代“邦”;西汉时因避景帝刘启名讳,河南“启封”改为“开封”;东晋简文帝名昱,故改“育阳县”为“云阳县”;甘肃敦煌酒泉原名“渊泉”,唐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避李渊名讳,改为“深泉”等。
改变官职和前代年号。如《晋书·职官志》载:“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晋初以景帝讳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 隋朝为避隋文帝父名“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殿中改为“殿内”。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部为户部。宋朝书写“贞观”年号为“真观”、“正观”,是为避仁宗赵祯名讳。
改医疗用语。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人体穴位名“太渊”为“太泉”。
改文献与日常用语。宋人苏轼、苏洵为避祖父名“序”讳,将文章的“序”改称作“叙”、“引”、“题首”。
改公共设施名称。康熙时期为避“玄烨”之讳,将“玄武门”改成了“神武门”。
上行下效,政府官员为突出自己的权势和尊贵,有时也会要求百姓避其名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就是有关避讳的一则典故。
空字(省字)法。有时需要避讳的字一时难以找到替代的字,就出现省其字不写的情况,或者用“囗”、“某”、“讳”来代替,即所谓空字法。如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时,避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的名讳,把“秀”、“庄”、“炟”等字都用空格来代替,并注明“上讳”。
缺笔法。因所需避讳的字难以找到替代的字,或者为避免误读,唐代高宗时期出现了对要避讳的字进行缺漏笔画书写的避讳方式,叫做缺笔法。方法一般是缺漏一个字的最后一二笔。
代称法。古代人们对先代帝王或尊者大多不称其名,而是用庙号、谥号或者年号、尊号来代指。如用“杜工部”代称杜甫,用“王阳明”来称王守仁,用“曾文正公”来尊称曾国藩等。
3.避讳学的应用
避讳制度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标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判断史料所属的历史时期,辨别古籍的真伪。避君王讳是当朝的事情,下一朝代不避上一朝代之讳。一般而言,某朝代因避讳而改的字,下一朝代大多会改回原字。但由于避讳而发生的诸如改字、空字、缺笔等现象,造成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期书籍上文字表述的混乱,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带来诸多不便。
避讳学是后人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知识。由于数千年避讳制度的存在,造成的避讳现象不可胜数,所以自宋代以来出现了很多研究避讳学的学者和著作,并产生了一些经典作品。其中清代钱大昕所著的《十驾斋养新录》和《廿二史考异》中涉及不少避讳的条目,近代陈垣所著的《史讳举例》被誉为是关于避讳学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