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国号”是怎么来的?
“国号”是指国家的名称,在古代指的是王朝或政权的名称。中国古代政权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源于封赐。这是古代政权名称来源的主体,主要有夏、汉,三国时期的魏、吴,晋,南朝政权国号宋、齐、梁、陈,隋、唐、宋等。
国号“夏”,源于封号。大禹曾受封为夏伯,于是他建立的政权便被称作“夏”。范文澜则认为,禹的儿子启迁都到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夏”由此得名。
国号“商”,源于封地。传说商人的始祖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汤建立政权后定国名为“商”。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国号“秦”,源于封地。据《史记》记载,秦人始祖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嬴”姓。周代时,伯益的后人非子因擅长养马而为周王所用,并因功得到周王赏赐,获赐领地“秦谷”,即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一带。秦国之名由此演变而来。
国号“汉”,源于封号。秦灭亡后,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今天巴蜀、汉中地区。“楚汉之争”中刘邦打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仍称其政权为“汉”。
三国时期,国号“魏”,源于受封爵位。汉献帝曾赐封曹操“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史称“曹魏”。国号“吴”,源于古代诸侯国名。孙权政权控制地区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地域,故称“吴”。又因长江下游呈现西南至东北走向,其地理位置在长江以东,故称“东吴”。
国号“晋”,源于封号。曹魏皇帝封司马昭为“晋公”、“晋王”。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代魏自立后,定国号“晋”。也有人认为,“晋”国号始于西周的诸侯国“晋”。
南朝政权国号“宋”、“齐”、“梁”、“陈”都源于封号。宋的建立者刘裕在东晋时被封为“宋王”,齐的建立者萧道成被宋封为“齐公”,梁的建立者萧衍被齐封为“梁王”,陈的建立者陈霸先被梁封为“陈王”。
国号“隋”,源于封爵。隋开国之君文帝杨坚的父亲叫杨忠,曾追随北周太祖宇文泰起兵且有功,被封“随国公”、“随王”。杨坚继承父亲爵位称“随王”,后代周自立,定国号为“随”。但杨坚认为“随”有走之意,担心影响其政权稳定,遂改“随”为“隋”。
国号“唐”,源于封号。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曾被追封“唐国公”。李渊世袭爵位以后,起兵推翻前朝政权,自立称帝,国号为“唐”。
国号“宋”,源于受封官爵。后周时期赵匡胤被封“宋州归德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国号为“宋”。
2.源于生活地域的名称。主要有周,三国时期的蜀,辽、西夏。
国号“周”,缘于地名。相传在古公亶父时周部落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定国名“周”。历史上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其名称都来源于都城的地理方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从地理方位上看镐在西方,史称“西周”。平王东迁后,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阳位于镐的东方,故称“东周”。
三国时期刘备称帝是以“汉”自称,为什么后人一般称为“蜀”?这是由其政权控制地区而得名。刘备政权控制地区是以四川为中心,包括湖北和陕西汉中一带。该地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古“蜀国”,所以世人一般称刘备政权为“蜀”或者“蜀汉”。
国号“辽”,原名“契丹”,因居于辽河上游而得名。其国号“大契丹”与“大辽”交替使用。
国号“大夏”,源于其居住地名。党项族拓跋部居于“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公元1038年,党项族拓跋氏李元昊建立政权,因定国号“大夏”。因其领地位于宋朝的西方,故宋人称之为“西夏”。
3.源于传说、典籍或宗教信仰。主要有元、明等。
国号“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由忽必烈确定。元朝是“大元”的简称。“大”和“元”都是大和首的意思。
国号“大明”,与宗教有关。一说是源出“明教”的“光明”之义。元末白莲教为宣传鼓动起义,宣称“明王出世”,光明将战胜黑暗。另一说法是源出佛教。佛教中阿弥陀佛又称为“诸佛光明之王”,简称“明王”。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所以确定国号为“大明”。
4.源于五行。主要有金、清。
国号“金”,源于五行德运。宋朝时女真人受辽的压迫。“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为表示反抗,女真人将自己的政权命名为“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
国号“大清”,简称为“清”,原名“金”,1636年,皇太极改之为“大清”。其改名的原因是其认为依据阴阳五行相克的说法,“明”含有火的意义,“清”含有水的意义,水能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