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是怎么回事?
“五德终始”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五德,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德。一般认为“木”代表“仁”,“金”代表“义”,“火”代表“礼”,“水”代表“智”,“土”代表“信”。由于五行之间具有相克相生的关系,因而“五德”便能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叫做“五德终始”。君王们将五行德性与王朝相结合用来解释皇朝兴衰、更迭的规律,进而论证其政权取得天下的合法性和必然性。
战国时期的邹衍将五行转化的规律推演到王朝更迭中,构建了天命轮回的政权更替学说。据《吕氏春秋·应同篇》载:“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螾为蚯蚓,蝼为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作者用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之间相克相生的规律来解释黄帝到周文王的德运顺序。
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秦朝直至宋代,五行相生说一直是解释王朝之间兴替合法性的理论。
元朝以后,王朝更迭不再强调五行德运关系,而是看重执政的手段是否得当,即强调是否得天下以“道”;然而,五行德运的传统观念仍顽固根植于世俗社会中,对皇家和社会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确保大明政权稳固和持续,朱元璋的子辈名字中用字带有“木”字旁,如太子朱标、燕王(明太祖)朱棣,孙辈名字中用字带有“火”字旁,如皇孙(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再往后宣宗朱瞻基是“土”字旁,英宗朱祁镇是“金”字旁,宪宗朱见深是“水”字旁,形成了一个“五行”周期。而从孝宗朱祐樘开始,又是“木”字旁,开始新的一个周期。
时至今日,“五德终始”学说在民间的影响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