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所说的“小品”,与现代的“小品”是一回事吗?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小品了。小品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大量观众的掌声。但“小品”最初的含义却不是现在众所周知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小品”一词在晋代就有了,来源于佛教。《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具有篇幅短小、语言简练、便于阅读和传播等特点。
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文人的心态:避祸于政治,热衷于佛教,却对卷帙浩瀚的佛教经典没有耐心。于是“小品”盛行。
万历三十九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引入文学领域。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由此可见,“小品”概念最初来源于佛经。晚明学人借指一种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
现代喜剧小品产生于20个世纪80年代。来源于戏剧、话剧、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涌现了赵本山、陈佩斯、黄宏、宋丹丹、潘长江、郭达等一批喜剧明星。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有人们喜爱的小品节目。它已成为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一种舞台表现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