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波尔多葡萄酒(红酒)之都的因素与原因之一:南非的法国角
七年战争之后,英法关系一直很差,英国人喝酒的成本居高不下,他们在北美维稳不成,反倒催生了一个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不甘心的英国人再次把矛头对准了荷兰,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第四次英荷战争。您也许已经猜到了,接下来要讲的是南非。
17世纪是荷兰人的时代。荷兰人的商船来往于世界各地,不但把波尔多酒带到了世界各地,还将一身排水的本领带到了波尔多,开辟了名庄云集的梅多克(Medoc)。出海贸易,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搞不好就被坏血病夺去性命,因此物资的补给无比重要。南非的好望角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中转驿站的上上之选,于是,荷兰人迅速占领此地,并由一个名叫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的医生前往开普敦(Cape Town)开辟菜园、种葡萄酿酒,为东印度公司的来往商船提供物资。开普敦有着波尔多般的风土和美景,但说到种葡萄酿酒,荷兰人比英国人更外行,历史的转折还是因为法国人。饱受宗教战争迫害的法国胡格诺教徒在1688年逃难到南非,虽然一穷二白,但他们有种葡萄酿酒的好本领。当时胡格诺教聚集的地方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葡萄酒产区法国小镇(Frankchock,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法国角”),他们在这里种上了赛美蓉、赤霞珠,实实在在地发展了葡萄酒产业,俨然就是波尔多的小翻版。
世纪交叠,从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到荷兰人统治开普殖民地,再到英国人1795年打跑荷兰人,时间推进到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这对老冤家再次相遇,贸易不得已中断。波尔多失去英国市场后,出口缩水严重,南非葡萄酒借机成了波尔多的替代品,造就了空前的繁荣。可惜好景不长,1860年,《英法条约》的签订恢复了两国邦交,条约还规定了贸易互惠政策,波尔多葡萄酒再次在英国受宠,南非酒则一落千丈。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不但出现根瘤蚜虫的灾害,紧接着又是两次布尔战争,南非这个苦难的国家被一次次地蹂躏,导致葡萄酒几乎绝迹。种族隔离制度解除后的最近20年来,新生代的酿酒师到波尔多等地拜师学艺,政府也努力完善相关法规,南非葡萄酒在世界舞台上重新赢得了尊重。
南非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都惹人眼红,这里不但有金子,后来还发现了钻石,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日不落帝国紧盯着这块肥肉不放,就在不断折腾南非的同时,英国人在太平洋的探索也有了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