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怎样为史籍作注释?
我国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很大,后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常常因语言文字的发展、制度名物的变化、社会生活习惯的变迁等因素产生理解障碍。同时因书籍的残缺原因,也容易产生解读错误。这些情况下,需要有人对史籍进行专业性的注解和释意,帮助大众阅读者理解文本原意。注释古书是古代学者很热衷的一项工作。
就注释方法来说,一般分为五种。一是“传”,这种注释方式主要用于解说经文字词,阐释其大意。二是“笺”,它是对“传”进行补充订正,或是提出不同的注解意见。三是“章句”,这种注释方式不仅作逐词解释,还照应句意和全篇概要做更宏观的解析。四是“集解”,它是在融合各家学说基础上,加上注释者的意见进行注解。五是“疏”,这种注释方式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和分析,而且对前人所作的相关注释也进行考证和解释。
古代史书的注释是一个丰富的知识系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注释者因与古书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文化隔阂不大,他们所作出的解释会比我们现代人更为准确。但现在我们在研究中如果需要引用这些古籍注释,仍需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古人作注,有些人会借题发挥,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加进去,以便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这样一来,注释可能会违背书籍编写者的原意,甚至完全歪曲原意;第二,古人遇到疑难词句,往往主观臆测,或望文生义,或增添字词,解释会较为牵强。因此我们在阅读注释时,不能盲目采信一种观点,需要多方阅读,寻找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