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学家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史籍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史籍主要是历史学家编撰的,在编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个人主观因素,而且官修的正史经常要受到政府的监管。历史学以求真为目的,如果研究中没有了客观性和科学性,那么历史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从古至今,中国都很重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
唐代刘知几第一次对史学家的品质和需具备的条件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史学家必须要具备“学”、“才”、“识”三种素质,合称“史才三长”。“学”是指史学家应掌握广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才”是指史学家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和编写书籍的文字表达能力;“识”是指史学家独立的见解和忠于史实的个人品格。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把史学家的人格论述为“史德”,“德者何?谓著述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辩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明确提出作为史学家不仅要有秉笔直书的精神,而且还要有敬业精神,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编写史籍。学、才、识、德,就是史家所应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