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隋炀帝的传统评价与现代评价为何有所不同?
说到隋炀帝,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暴君”一词,因为他兴建东都、开通运河、三下江都、三征辽东,导致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历代以来,也有人评价隋炀帝时并不局限在“荒淫残暴”一词上,反而赞叹隋炀帝给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大运河。今天的隋唐史学家对隋炀帝有“暴君不掩雄主”的评价。为何历来人们对隋炀帝的评价不一呢?
首先,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复杂性。隋炀帝给自己定的年号叫“大业”,足见其雄心壮志。但某些雄壮之主往往好大喜功,又因生命无常,这些“雄主”们往往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隋炀帝新建东都用时仅10个月,开通两千多千米的运河耗时仅6年,加上三下江都和三征辽东,总计他征发的民夫大概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短时间内大量征集民力,必然导致劳民伤财,于是群雄并起、众叛亲离,他终于被自己的“大业”压垮了。
其次,评价标准不一。当时的人们切身感受到了隋炀帝暴政所带来的痛苦,自然对之千万指责。而后世的人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对隋炀帝的评价也相对中肯与客观。
其三,是后来的朝代寻求改朝换代合法性依据的结果。中国古代,一般是后朝给前朝修史,这其中就涉及后朝皇帝评价前朝皇帝的问题,如隋炀帝给陈后主上的谥号为“炀”,而到了唐朝,为了羞辱杨广,唐朝君臣给他上的谥号也是“炀”,因为只有突出其暴虐的一面,才能凸显自身的合法性。对历史人物,我们要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在评价中要史论结合,做到两点论(兼及功过)、重点论(立场明确)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