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方志和方志学?
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是一种记载一个地方古今综合情况的志书。“一个地方”,在周朝一般指诸侯国;在秦朝主要指郡、县;在汉代为州、郡、县;唐代为道、州、县;宋代则为路、州、县。元代设置行省,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明清王朝基本沿袭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略有调整。“古今综合情况”,是指这个地方的建制沿革、疆域地理,以及古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风俗、人物、名胜、古迹、轶事遗闻等等。“志书”是记载人、事、物的书。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分为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按照条例,所谓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所谓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方志学是以方志编纂及其关联的种种事物和形态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我国千百年来各级各类地方行政机构、民间团体及个人编撰修订的各类方志及其书目和书目提要,历朝历代有关修志的诏令、章程、条例、规定和其他文献,还有直接或间接论述地方志书和修志诸问题的各种论著。简而言之,方志学就是一门研究方志的学问。
方志有何功能与意义?
1.方志具有资政与教化功能。方志在古代具有重要的资政与教化功能。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 此说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方志的教化功能,“五善”至,则教化成。作为一种史籍,方志还可使统治者了解天下情况,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方志的资政和教化功能贯穿古今,并一直延伸到当代。
2.方志是地方历史的见证与学术研究的资源。方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政治变革、风土人情等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见证。故方志中蕴含的丰富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明末开始,一些学者就利用方志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如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从上千部方志中梳理出各地地形、关隘、赋役、水利、物产、农业、手工业、倭寇等资料;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引用大量中国地方志资料;地质学家章鸿钊从旧方志中整理出版《古矿录》等等。
3.方志可促进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编纂地方志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1)方志的记录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比如诸多方志中记载了不少富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适合食用的香水梨、鸡心葡萄,适合药用的枇杷花(可治咳嗽)等等。
(2)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载体,方志中的文物古迹、地方老字号、传说逸事等可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的沈阳市,既可以融合方志中的辽宁名菜、名点打造沈阳美食街,也可以将这些旅游项目编成志书,如美食志、名胜志等,形成沈阳“一宫两陵”的文化品牌。
4.方志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地方认同意识。方志不仅能传承一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而且能通过记载该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山川物产、共同的祖先等,将一个地方的特色凝固下来,最终彰显其特有的地方文化。一个地方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能激发该地区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方志就是一本鲜活、厚重的乡土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