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族谱?族谱有什么价值?
族谱,也称宗谱、家谱、家乘、房谱、支谱、谱牒、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指一个宗族或家族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它通常采用图、表兼文字的形式记录宗族世系本源、繁衍演变、迁徙分布、婚配嫁娶、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生平,是家族的档案资料和百科全书,故有“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之说。
宋以前族谱基本以官修为主,其功能主要是“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宋代以降私修渐盛,其主要功能转型为“尊祖,敬宗,收族”,修谱则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私修的族谱在编修时难免有攀附名人以抬高宗族地位之嫌,这就导致族谱记载失实,族源不确。比如,不少王姓的家谱,都以周灵王太子晋为一世祖,吴姓的家谱以周文王长子太伯为一世祖,李姓的将李世民列为先祖,张姓则列张良、张飞为本族世系成员,萧姓则认萧何为先祖。当然也不排除诸多族谱采用求真求实的方式编修。所以,我们在使用族谱资料时,要有意识地注意甄别,并与其他资料互证,以确保族谱的史料价值。
族谱有哪些基本结构和体例?
一部完整的族谱,通常由谱名、祖宗像赞、目录、谱序、恩荣录、姓氏源流、世系考、人物传记、家训族规、祠堂、墓地、风俗礼仪、领谱字号、纂修人名、后记等组成。族谱的谱名一般题写于封面上,通常是在谱之前冠以地名、郡望、姓氏、几修等内容,表明什么地方、什么氏族的谱系以及历修了几次。翻开族谱,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般是祖宗像赞,即祖宗的画像和画像旁对画像人物功德业绩所作的精练赞语。
目录则是把族谱中主要内容的标题,按在谱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纲领性文字。姓氏源流和世系考是族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姓氏源流叙述了族群的来源与迁徙流变的经过,而世系考则是以图表的方式标记族群宗室各房支派的演变进程及历代成员的姓名和出处,是族谱的主体部分,一般占据了族谱大半部分篇幅,也是后人寻根问祖的主要线索。
人物传记在族谱中占据的篇幅也比较多,主要以传记、传奇、墓志铭、碑刻等形式,详细地论述族人在品德、官爵、功绩与艺文方面业绩出众的事迹,这不仅可以激发族群自豪感,又可以作为族人学习的楷模。有的族谱记载有家训、族规,既规定了族人(特别是青少年)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如修身、齐家、忠君、敬祖等,又制定了相当于法律条款的规章制度,要求族人严格遵守,如有违犯,则接受族规家法的制裁。家训、族规是族群进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也是维护族群秩序的重要手段。
族谱对祠堂和坟茔的记载也比较多,往往是图文结合,图主文辅,形象地陈述祠堂的位置、承建、规模结构、祭祀,各房祖茔以及祭田、义田等公共财产的管理。有的族谱不仅记有族群姓氏来源、迁徙流变等内容,还记载了当地族人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约定俗成的风俗礼仪,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族群性,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能为后人学习与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提供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