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什么地位?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特指。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流派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此外还有兵家、名家、农家、医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西周灭亡后,文化空前活跃,“处士横议”的风气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人们不再迷信“天道”,而是转向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于是在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内容和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互相批评,又彼此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可以从先秦诸子百家中找到它的胚芽,其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示。仍以儒、道、法、墨四大家为例,他们都创办私学,设馆授徒,并有各自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早期私学的代表人物,相传“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其中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方法上,他倡导“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学,强调对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道家以哲学思辨见长,主张“无为而治”,主张自然的教育,读无字之书,受不教之教,认为教育要返朴归真。法家通过行政甚至强制手段推行社会教育,主张“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 ,兼顾兵法、耕战等实用知识,通过刑、教、养相结合达成教育目标。墨家崇尚科技,注重思辨,他们非常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总之,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下,大教育观开始形成,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道德教育,而且通过教育人学会如何“做人”,启发人内心的良知与自觉。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教育发展不断演变,但这些传统教育思想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