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独特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5个多世纪,伴随着诸侯争霸,社会上出现了学派林立、文化下移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与创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时,他创办私学教育,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注重言传身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教育的新纪元。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被列为儒家基本经典,成为我国最早的完整的教科书。
孔子在知识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并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孔子的言行由后来的弟子编纂成《论语》,此书后来成为研究孔子思想最为可靠的依据。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到战国时期,儒学始为“显学”,分化出很多学派,最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在教育思想上,孟子用“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在培养道德习惯和道德自觉方面,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后人把他跟孔子合称为“孔孟”。
秦国统一六国,当时秦奉行的是法家的治国理念。由于国家初统,受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臣民时常非议朝政,主张“复古”的儒家学者主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引起法家的不满和秦始皇的愤怒,秦始皇下令焚《诗》、《书》,坑术士,儒学一度陷于困境。
汉代,儒学出现了新的转机。汉武帝为巩固政权,需要一种扩大统治阵营、强化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改造和发展,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政治主张,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欣然采纳,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与流传,国家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尊儒兴学,从此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逐渐渗透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尽管后来儒家的教育思想也遭受了玄学的冲击、佛教的震荡,特别是西学引发的教育改革的冲击,但儒家教育思想仍是传统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并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