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中庸”、“有教无类”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追求目标。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施教不应该分贫富、贵贱、种族、地域。他的主张打破了受教育者的等级界限,跨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认为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资质,就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儒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孟子也主张启发和诱导学生要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宋代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这对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儒家教育思想还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进取精神。例如,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主张学思行结合、温故而知新,认为学习要循序渐进。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时刻告诫学生必须尊重学习规律,否则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孔子讲“志于道” ,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要求学生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经得起严峻考验。孟子提倡“尚志” ,要求学生要有进取精神,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质。
管仲被视为法家先驱,他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最早讨论法理的是李悝,著有《法经》。李悝是子夏的弟子,是儒家熏陶出来的。而真正使法家与儒家趋于对立的是卫国人商鞅。
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用“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对学生学习仁、义、礼、智等儒家道德准则十分反感。他认为儒学是不切实际的“浮学”、“伪学”。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实用型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治国法令和耕战知识。他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商君书·定分》)他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也就是说,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肯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商鞅强调“法治”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他忽视了学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过分强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弱化了文化知识的传授,违背了文化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对儒家文化又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取缔政策,对儒家文化有极深的偏执。商鞅为了使秦国富强,把农战作为治国之要,他奖励农战,主张加强农战教育。他说:“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他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在教育途径上,商鞅重视通过农战的实践锻炼,增长人们的才干,并总结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的作战中成长起来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