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教育价值是什么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都将修身立德放在做人的首位。《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了品德和意志的价值。孔子把培养“君子”作为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君子应该“修己以安人” ,君子要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
孟子认为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潜在的良知,经过教育会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宋代司马光提出“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的观念。陶行知主张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追求真理,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由此可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教育思想内涵就是要以道德为底线,让学生不断地修己、修身、自省、内察,使他们的本性不受损害,心灵得到净化,教会学生做人,在知识丰富的同时,道德修养也逐渐提升。
当今,立德树人仍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