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刘永博士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维结构论,即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道以养生”的身体维度。
中医、太极、武术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健身养生的内容。其中太极就属于道家的养生功法,我们从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它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关怀”。
第二个维度:“诗以抒情”的情感维度。
举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茶艺戏曲等等一切艺术都可以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当然,文学艺术还可以弘扬道德、启迪智慧,但其主要功能还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维度主要是关乎审美的,它给我们的是一种表达情感愉悦需求的“人文关怀”。
第三个维度:“儒以涵德”的道德维度。
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儒以涵德”。叔本华曾说,人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痛苦;欲望一旦满足,人又会感到无聊。我们对人生的追求只有从情感维度上升到道德维度,才有希望跳出叔本华的“钟摆律”。与追求情感的快乐相比,道德则给人一种节制,用道德来规范情感的“价值关怀”,可以置身于道德追求之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道德的维度来看,儒家的学说正是关乎道德伦理生活的学说。儒家的伦常和佛教中的戒律等,也都是道德的自律要求。
第四个维度:“禅以净心”的智慧维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情感和道德都将上升到智慧的维度。因此,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最终要归纳为“禅以净心”。它给我们一种体认“道”同时认识自己心性的“终极关怀”。孔子对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谦虚地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的“不敏”恰恰是大智慧的表现。智慧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子说:“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接着老子的话说:“虽王天下,亦不如坐进此道。岂惟王一天下,虽金轮圣王王四天下,亦不如坐进此道。岂惟王四天下,虽王忉利、夜摩,乃至王大千世界,亦不如坐进此道也。”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都重视“道”。儒家的天道与性命,道家的道与真宰,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所说的自性、本来面目等,都是对“道”的描述,也就是最高智慧的一种体现。
当然三家所说的“道”是有区别的。在智慧的维度上,传统文化启示我们,人生在世不是来享乐的,而是来求道悟道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终极关怀是从上帝、真主那里求;中国文化却不同,是从内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