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学说,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孔子要恢复周礼,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礼,仁者爱人,礼有差等。墨子主张“兼相爱”,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交相利” 。孟子更多地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继承了孔子“德治”的思想,主张“仁政”,推行“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他义正辞严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孔子到孟子,他们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论仁爱还是兼爱,都是主张有所为。而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他认为只有统治者因循自然地“无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老百姓才能安定。这一思想后经演化,为法家所借鉴。面对来自道家的质疑,荀子作出了回应。他吸收道家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又站在儒家立场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他还吸收法家思想,发挥了孔子“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治”,实则偏向“礼法并重”。
儒、墨、道三家主张回到各自理想的时代(儒家—西周、墨家—夏朝、道家—小国寡民)。与他们相比,法家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秦朝统一的要求,所以对当时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但单纯的法家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儒学崇尚道德教化能弥补严刑峻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且荀子融法入儒,做了较好的铺垫,所以汉初思想家认为把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