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波尔多葡萄酒(红酒)之都的因素与原因之一:阿根廷不只有足球
16世纪50年代,智利人携葡萄苗翻越安第斯山脉来到阿根廷,圣胡安和门多萨便开始有了酿酒葡萄,这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葡萄酒在三个世纪里并没有什么亮点。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和1816年阿根廷的独立,导致欧洲移民疯狂涌入南美洲的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移民对葡萄酒念念不忘,但门多萨的葡萄酒要用马车辗转六七百英里才能到达首都,当时的酒质本来就不咋地,一路折腾过来更没法喝了。
提布西奥·本内加(Don Tiburcio Benegas)被认为是门多萨葡萄酒的奠基人,早在1883年,他就从波尔多引入葡萄苗和橡木桶到门多萨,创办了El Trapiche酒庄。作为门多萨的省长,提布西奥高瞻远瞩,一直致力于发展当地的葡萄酒产业。
提布西奥的儿子佩德罗(Pedro Benegas)是波尔多的铁粉,他远赴法兰西学习酿酒,学成回来后担任酒庄的首席酿酒师,一直坚持波尔多的酿酒风格。1885年,铁路终于连通了门多萨和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的葡萄酒开始起飞。在今天的门多萨,人们时常能看到波尔多的身影,比如大名鼎鼎的拉菲、白马都有在此投资。
马尔贝克(Malbec)在波尔多只是不起眼的配角,却在门多萨脱胎换骨,成为了阿根廷人的骄傲。这要归功于法国农学家米格尔(Miguel Aimé Pouget),他在1880年代从法国引进葡萄苗,其中有赤霞珠、梅乐,也有马尔贝克。如今,阿根廷已是一个受人瞩目的产酒国,每年的4月17日,是阿根廷向全世界推广葡萄酒的“马尔贝克日”,这一天正是米格尔向阿根廷总统提议创办葡萄示范园和农业学校的日子。除了足球,葡萄酒成为了阿根廷人新的外交名片。
回看历史,无数个产区都留下了探索、交流、学习、进步的轨迹,中国已是波尔多的最大市场,二者交集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波尔多的苗木、顾问、酿酒师,但是,硬要说我们的产地和我们的酒是“中国的波尔多”,恐怕还名不符实。无论偶像多么遥不可及,自己的路终归还是要自己走,葡萄酒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同,若无论走到哪里面对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波尔多,那就太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