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逻辑学堂 语言学 正文 下一篇:

什么是写作的跌宕法?

在叙事说理或者状物抒情中,人们往往追求跌宕起伏的境界。大至情节的大起大落,说理的大开大合,小至情感流动的悲喜交替,物象色彩的哀乐转换,以及语意表述的行止收放,都可让读者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韵致,也可避免平直呆板的弊病。

一、顿挫

顿,就是停顿;挫,就是转折。有时在语流的演进中,突然停顿下来,并用副词“不”加以否定,使语意流向发生变化,或向相反的方向“逆转”,或顺着原意向纵深延展。在跌宕之中,语意得以充分表达。例如:

“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近,热闹不够。(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这是在停顿后,加以否定,又引出一个新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相悖。在两个相悖的意思的比照下,主旨表达得更为突出,更为有力,可谓相反相成。再如:

不仅仅是这六十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这例与上例所不同的是,在停顿、否定后,所引出的新的意思,乃是前面意思的延伸和扩展,其内涵更为丰富。

其实,前面所举的例句,都可以用一句话表述清楚。为什么非要一顿一挫,分成几句话来表述呢?这一顿一挫,使行文起伏跌宕,避免了平直呆板的弊病,增强了生动性;同时又使语流产生了一种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增强了音乐性。

二、抑扬

一般来说,抑,是指压抑低沉的思想情调;扬,是指高昂激越的思想情调。不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都能使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例如: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一“抑”;“那么”先让一步,姑且认可这一假设的标准,这又是一“抑”。一抑再抑之后,用“但是”猛然转折,“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让语意一扬再扬。行文起伏多变,婉转动人。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在较为复杂的情节中,为了刻画人物,抒写情意,采用抑扬之技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第五、六节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先写村里的人们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哭着说雨来“死得可惜”,又写孩子们的哭喊,最后写老老少少都顺着河沿寻找雨来的尸体。在此描绘了一个悲痛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大悲的谷底。正在这时,作者写道:

……突然铁头叫起来:“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还是那么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一手扒着芦苇,向岸上人问道:“鬼子走了?”“啊!”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看到这里,读者会随着芦花村群众的惊喜而惊喜,欢呼而欢呼,由大悲的谷底一跃而到大喜的顶峰。先抑后扬,大落骤起,令人油然而生的是崇敬与赞美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3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