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是中国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也是便于操作和变通的实践管理模式。
西汉的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其实质就是独尊儒术,使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其次,董仲舒要求君王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又是儒家的突出特点;再次,董仲舒为了给专制君主提供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提出君权天授,这是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汲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成分,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大一统思想,这对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活原始粗放,人人平等,无需约束。随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等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后盾,实施的是暴力政治。汉武帝时期国家日益强盛,给统治的稳定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基础,但思想和文化上尚无建树。董仲舒抓住契机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诸子百家中独领风骚、一枝独秀,一方面是因其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仁义思想、政治上的集权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它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但是社会的选择往往是破坏之后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德法兼用,久已有之。孔子就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的说法。孟子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荀子主张“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刑,国家既治四海平” 。德法兼用的思想在先秦时期虽然得到诸多大家的共识,却并没有得到实现。直到汉代之后,仁政和德治才为统治者所空前重视。汉初的统治者重新审视儒家思想,认为他们所走的道路就是儒法融合,探索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可见儒法兼用的统治模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