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五谷”、“六畜”的前世今生如何?
“五谷”在古代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的统称。“谷”原指有壳的粮食。关于“五谷”的具体内容,古代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周礼·天官》中提到“五谷”,汉代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五谷,赵岐注释为稻、黍、稷、麦、菽。传统俗语“五谷丰登”一般泛指粮食丰收。“五谷”这一名词的快速传播,应该说得益于《论语》。《论语》中记载: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行,子路掉了队,落在后面,他遇见一位用杖挑着竹筐的老农,于是问他:“你有看见夫子吗?”老农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里的“五谷”是指五种谷。“五谷”这一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的人们早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出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六畜”,是指六种最常见的家养动物,包括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最开始都是野生的,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以后变成了家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不仅表示家畜兴旺,而且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三字经》中有“此六畜,人所饲” 的记录。这六种家禽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各有所长,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它们与人类和谐相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和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