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坎儿井”对古代农业有什么价值?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同江河湖海的和谐相处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相辅相成,其中重要的成绩就是修建了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坎儿井”就是我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都江堰”的名称与地名有关,它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附近,是一座利用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著名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主持兴建的,迄今已两千二百多年。它的设计和建造十分科学,集防洪、灌溉及航运功能于一身。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2000多年以来,它一直在水利上发挥着难以取代和超越的兴利除弊的巨大作用,造福人民,尤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更是今天水利工程应该继承发扬的,对整个自然科学建设乃至社会科学建设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坎儿井”,又称“井穴”,是一种古老的以地下为主体的水平集水工程,是一种适用于西北高原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坎儿井的主要特点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通过截取地下潜水并建设地下水道来进行农田灌溉、提供居民用水。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地下水来源于春夏时节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人们根据山的坡度和水流的走向,准确选择坎儿井的位置,有效地保护并利用了水源。作为一项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不受炎热、狂风影响,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过程与效果,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因地制宜的治水策略。
除了都江堰和坎儿井,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还有春秋时期的芍陂(安丰塘)、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郑国渠和灵渠、隋炀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设计水平与创造精神,尤其是对古代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利用和充分保护的意识,对今天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来说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