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文化表现形态有哪些?
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或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称之为山水文化,包括山水面貌、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神话和传说等等。
山水面貌,包括山的高度、形态特点,水的长度,流域范围,以及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内在气质等等。
山水诗文是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起萌于先秦,发展于两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唐宋时期,大量山水诗人寄情山水,触景生情,落于文字,将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的高峰,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山水绘画始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唐末中国山水画开始成熟,宋代的山水画达到高度成熟,产生了多位“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位、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等,他们都有千古名作流传后世。
山水园林艺术从崇尚自然到创造写意,将自然山水赋予了思想、意境、追求,传递了艺术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倾向。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中独树一帜,题材主要由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园林艺术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明、清两代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明代以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代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是皇家园林创建的活跃时期,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四大名园”为代表,分别是建于宋朝的沧浪亭、建于元朝的狮子林、建于明朝的拙政园以及建于清朝的留园。皇家园林的代表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