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与气象学有何关系?对人类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通常分为四大类:天文学、数学、中医药学、农学。中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当时的多项成就领先于世界。比如在春秋时代就有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诞生。天文学的巨大成就,带动了气象学的发展,再加上“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人文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的气象学与天文学之间自然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祖先在采集果实和渔猎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对动物活动规律、植物生长规律、寒来暑往、月圆月缺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随着以原始农牧业生产为主的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天象与气候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产与生活。到了商代,天文气象资料迅速增长,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可以找到佐证。在周朝,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天文气象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涌现了一批科学家,他们努力探索天气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历经长期的实践探索在天文气象学方面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