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对古代的天文学有哪些推动作用?
数学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角函数、圆锥曲线、函数和数列等在古代天文学中都有广泛涉及。比如《授时历》于1280年编制成功时,郭守敬在给忽必烈的奏报中提到:自西汉《三统历》到北宋《纪元历》共一千一百八十多年,历法改了七十次,其中新创法有十三家。从《纪元历》到至元十七年,又一百七十多年,《授时历》考正共七事,新创法又五事,都涉及到对天文数据的重新测定。此外,采用数学方法来进行测定的还包括冬至时刻、回归年长度、太阳月亮的位置、交食的辰刻、二十八宿距度和太阳出入时刻,其中测二十八宿距度远远超过北宋崇宁年间观测的精细度。回归年长度采用了《统天历》的数据而加以证明。创法五事都是对天文计算的改革。
古代很多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最典型的当属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他曾修订历法,从对天文的观察中,得到一些极精确的计算法。例如他算得月球绕地球一周时长为27.21223天,这与现代公认的27.21222天极为接近。这一点就可以奠定他在天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