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气候的变换、动物的出没和植物的枯荣等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于是在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古代历法由此而生。
太阳的升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日”这个时间单位。“年”这个时间单位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直接关系着农事的耕种收藏。年嫌其长,日嫌其短,人们开始观测月亮的隐现圆缺变化,发现其周期约为30日,进而产生了“月”这个时间单位。这便是最初的观象授时。
古人纪时是凭视觉做出判断,最初把一昼夜模糊地划分为十二辰,但并没有等距离划分的标准。到西汉初期,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才正式将一昼夜划分为12时段,并参照天象变化分别给以命名。之后,古人用日晷测日影或铜壶滴漏纪时,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刻或一百刻的近似值。清朝后期,钟表传入我国,将一昼夜划分为24小时、1440分、86400秒,时段的划分较前精细。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石英钟和原子钟,可以确定每秒的量度。
钟表出现之前,人们通常把太阳在正南方的时刻记作中午(十二点),这时在地球的另一边是午夜(零点)。在观测者所在地点观察太阳的位置,由此确定的时间叫作地方时。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一样的。随着交往的日益频繁,建立一个统一的时间系统变得必不可少。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分区计时制度。将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经度范围内为一个时区。选取各时区内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城市作为该时区标准时间的名称。比如,东八区就选取了北京作为标准时间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