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历,又称“阴历”,主要依据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周期),同时兼顾回归年来确定,也就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一般六大六小,只有354日,比一个回归年少11.2422日。不到三年必须加一月,使朔望月与回归年相适应,也就是用置闰办法来调整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关系,使月份与季节吻合。中国古代历法的每一次变化,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调配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长度,使之匹配。
为什么十九年要置七闰呢?因为春秋中期之后,根据圭表测影的方法,已初步掌握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19日。根据这个数值,年、月、日的调配就有了可能。四分历由回归年的长度365.24219日推出朔望月长度(朔策)为29.53085日。19年中要有235个朔望月才能与19个回归年日数大体相等,而1年12个月,19年即228个月必须再加上7个闰月才能达到目的。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来源。
农历乙丑年,也就是公历2009年,出现两个立春日,分别是正月初十和十二月二十一,这种一年之中出现的两次立春现象就被称为“一年两头春”。由于农历的历月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朔望月)为根据制定的,在19年中设置7个闰年,闰年增加一个月,为13个月,一年为383天或384天,比一个回归年长18天左右,所以在闰年中至少有25个节气,必然会出现两个相同的节气。对应的第二年一般就只能有23个节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