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背诵的乘法口诀与我们今天背诵的顺序是不同的,他们先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习惯于把它称之为“九九歌”。
九九乘法表是中国人发明的。根据《九章算术》记载,伏羲氏根据八卦,作九九合爻之变。在《管子》、《老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也有“二七十四”、“六七四十二”等字句,可见九九乘法表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相当普及。九九乘法表的主要价值是改进算法和提高运算速度。相比之下,古代埃及做乘法却要用倍乘的方式进行,如算23×13,就需要从23开始,23×1,23×2,23×4,23×8,然后注意到13=1+4+8,于是23+23×4+23×8加起来的结果就是23×13。从比较中不难看出中国人使用九九表的优越性了。九九乘法口诀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利用汉语发音的优势,朗诵起来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便于流传。后来发展起来的珠算口诀也继承了这一优势。
“增乘开方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开方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方法,由宋元时期数学家所创造。11世纪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首创了这种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后来经12世纪刘益的继续研究与探索,又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了“增乘开方法”,直到13世纪秦九韶最后完成。另外,《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缉古算经》以及传本《夏侯阳算经》都有开方问题的记载。“增乘开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奠定了中国古代方程论的基础,方程论也因此形成了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而且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算学机械化特征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