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最初在古代汉语中有“多少”的意思,它并不表示一个确定的数量,而是一个根据语言情境有所变化的词,例如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几何”作为数学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明代数学家徐光启《几何原本》的译本中。《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伟大的数学著作。徐光启《几何原本》译本中“几何”的译名是泛指度量和与度量有关的内容。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数学译著,也是第一次将西方数学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
我国古代数学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之后却停滞不前。到明代,传统数学几乎失传,数学书籍也大量失散。明末清初,西方数学开始传入中国,当时一些学者对传入的数学知识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使停滞的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外来的数学译著中,除《几何原本》之外,还有《割圆勾股八线表》、《测量全义》等三角学著作。到了清代,除了古代初等数学,还有解析几何、微积分等近代数学也陆续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学者们又翻译了一批近代数学著作,例如《代数学》、《微积溯源》、《决疑数学》等书籍,系统介绍了代数学、三角学、微积分学和概率论的前沿成果。在翻译的同时,数学家们通过中西数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对数学的研究和探讨也更进了一步,取得了很多成就。
明清时期西方数学的传入对中国数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推动了当时停滞不前的中国数学迅速前进,中国数学开始由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