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谓之道”,首见于《易经》还是《易传》?
在《易经》中,只有“-”、“–”两爻,通过两爻的合成和重合演变出不同的卦象,然后再从卦象看出吉凶。据说伏羲演八卦的时候,用的是蓍草,根本没有文字,只能靠一双眼睛看(仅有其“象”,未见其“辞”)。直到文王演六十四卦的时候,才配上文字(辞)。
在《易传》中,“阴”、“阳”两个字开始出现了。别忘了,“阴”和“阳”已经是概念了,而不再是用蓍草编成的“-”和“–”。这其实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正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更进一步的是,《易传》通过对卦象的解释最终得出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点,形成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阴阳观”。翻开《易传》,我们看到的已经是“阴阳”、“刚柔”、“动静”、“盈亏”、“进退”这样一些相辅相成的概念了。
综上所述,《周易》对后来儒家和道家影响比较大的,是《易传》,而不是《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