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研究《易经》有哪三种境界?
孔子研读《周易》后发现,“德”和“神灵”是相对立的力量,前者属于人自己,而后者属于人之外的神灵。“德行”的取得要靠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的取得正是要靠祭祀和祈祷。对外依赖越多,对自己的依靠也就越少。有道是“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因此,孔子对卜筮持否定态度。
孔子认为卜筮祝巫研究《易经》,是为了祈福避难,而自己研究《易经》是为了“求其德”。不仅如此,孔子还区分了研究《易经》的三种境界:赞、数、德。
(1)赞。仅仅知道按照《易经》中的规则演卦预测吉凶。从事这个行当的是“巫”。
(2)数。在研究《周易》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变化,看到数的推衍,领会到演卦作为一种游戏实在高深。能够领会到这一层次是“史”。
(3)德。是从中微言出来的大义,领会其中道理的是君子,他们很少祭祀,而是靠德行求福;他们很少卜筮,而是以仁义求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