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南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
南宋朱熹,是继孔子和董仲舒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古代思想家。因长居于福建建阳,故其学又称“闽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其著名观点之一。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要灭的是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说来,“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地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而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子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