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泛指多数的“三”与老子有何关系?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
春秋时期的老子曾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
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与“三”有关的词汇为何多含贬义?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中国词汇中跟“三”扯上关系的,大都含贬义。比如,“小三”、瘪三;成语“朝三暮四”、“不三不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等。中国人为什么跟“三”过不去?
“三”在汉语里表示数字极限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三就不往下说了,后面就是无穷大。所以坏事、错事做得多了,人们就把“三”摆出来做丑角。
此外,也与中国人的“恋双情结”有关。中国人喜好成双成对,待客上菜必成双,送礼要送“四合礼”,这是由中国人观察世间万物无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而来:人分男女,气有阴阳,人体器官眉、眼、耳、鼻孔、手、足、臂、腿,皆左右对称。人们认识到偶数的合理性与美好,而赋予它以吉祥意趣。“三”是奇数,不齐整,不规矩,不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