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建于何时?经历了哪些流变?
学术界通常认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因为它完成于东汉,故将东汉视为道教的创建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东汉末年,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走向没落。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即正一道)却发展起来。
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是这一时期的著名道派。
隋唐时期,道教发展出众多小道派,修炼方式由修炼外丹向修炼内丹转化。
金元时期,道教又产生了一个较大教派–全真教。此后,各派之间逐渐融合。
明清时期,正一道成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道则成为丹鼎派的代表。
民国后,由于连年战火,道教受到冲击,宫观多被毁,其势渐微。
近年来,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欧美人士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