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歌的写作技巧

抒情诗歌的特点

(一)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这种视觉形式是诗歌最明显的特征。语言的分行排列打破了日常口语表达的惯用思维,带来语意上的新奇感和节奏上的顿挫感,使诗歌充满了诗意与韵律性。中国古典诗歌通常采用等字偶句的分行排列方式,诗行之间字数相等,平仄错落有致。“五四”以后的白话自由体诗歌尽管突破了古典诗歌字数、格律的严格限制,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但仍保持着分行排列的基本形式。

(二)情感浓郁

诗歌表现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用具体的形象显示诗人的主体意识。情感浓郁是抒情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张扬热烈的情感还是内敛深沉的情感,最初都是先有所感,而后诉诸文字。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情感浓郁、真实,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三)韵律感强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诗歌在诞生之初就是配乐歌唱的,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体。因此,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充满了节奏感、韵律性,形成悦耳的音乐美。

(四)想象力丰富

诗歌需要想象,诗歌的世界即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诗歌的想象世界里,现实世界中常规的联系、顺序被打破,不同领域内的事物之间进行重组,固体可以流动,不动的可以飞翔,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发生了联系。想象是诗歌的翅膀,通过想象创造出现实世界里没有的形象,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形成的,是物象与心象的和谐统一。心象与物象相结合的诗歌意境传达出悠长、浓厚的诗意与韵味。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能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幅情感和画面相统一的画卷,形成一个物我不分的和谐境界。这个境界带给读者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真实、感人、深长的情思。

抒情诗歌的写作

(一)诗歌的情感抒发方式

1.直抒胸臆

即直接把内心的情感、情绪抒发出来。诗人心中激荡着的汹涌澎湃、无法遏止的情感,带给读者淋漓尽致的审美体验。例如郭沫若的《天狗》,抒情方式是喷发式的,感情奔涌而出。诗人用“我”作为每一个诗行的开头,大声地歌唱,热情地呼喊,抒发了打破束缚的兴奋情绪。

2.借助意象抒发情感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物象的和谐统一。诗歌的语言结构不同于散文、小说,诗人往往省略掉一些关联词语,或者紧缩一些句子的结构,对那些凝结着诗人独特意味的客观意象进行拼接,通过暗示的方式让读者去揣摩、领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穆木天的《落花》。细雨中飞翔的“白色的落花”、“薄淡的浮纱”、掩映的“藓苔”、“幽径”、“寂静的人家”、弱弱的倾依着的“妹妹”。诗人通过这些古典的形象,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对爱情的思念,对人生飘零的喟叹,蕴藉着淡淡的哀愁和孤独。

3.理性、睿智的哲理思考

比情感更理性的是思想。只有把表层的情感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才能使诗歌的情感呈现思想的厚度,呈现出对生活更敏锐、更深刻的洞察。例如,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语言朴素、冷静,如日常交流时的对话一样直白,没有强烈的情感波动,却蕴涵着对生活的哲理性体验与思考。

(二)获取丰富的诗歌想象力的主要方法

1.培养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要想在诗歌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首先要养成观察并体悟生活中具体事物的习惯,敏锐地捕捉现实世界中现存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将一次不经意的雨中邂逅艺术化了,这样的场景是很平常的,但却被敏锐的诗人拾取,借以抒发孤独寂寥、惆怅苦闷的情绪。

2.联想与幻想

如戴望舒看到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联想到了丁香花。某些联想在人们的日常经验里往往被固定化了,比如看到月亮就想到故乡。广泛的联想引起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里缺少不了广泛的联想。

幻想是诗人在广泛的联想基础上虚构出一个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虚幻世界。如海子的长诗《太阳·诗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虚幻的世界,描绘的场景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颠覆了时空的顺序、逻辑规律。

(三)韵律感的形成

1.借助汉字声、韵、调的变化组合以及音节的停顿形成韵律感

汉字的四声变化容易造成音调和谐,古典抒情诗歌借助以四声为基础的平仄变化以及每句或隔句末字押韵的形式,形成高低起伏、优美动听的旋律。现代诗歌的创作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追求情感的自由表达,但是诗人在创作中仍然会注意押大致相同的韵,注意音节之间的组合形成停顿,在吟诵时同样会产生和谐的声韵美。例如,闻一多的《死水》,诗中基本采用三个二字尺与一个词语的三字尺组合构成的停顿,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带来和谐的音乐效果。

2.通过字词句的复沓与铺排,达到一唱三叹、气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片段。在第一个诗节短短的四个诗行中,“轻轻地”出现了三次,诗人通过一个词语的不断重复渲染出了离别时刻的爱恋与不舍。

3.诗人内在的情感运动形成韵律感

过度追求韵脚的和谐常常会阻碍情感的自由表达。郭沫若认为诗歌内在的韵律是指情绪的自然消长,诗歌的情感如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上下起伏波动,流畅贯通,自然形成音乐感。情绪的消长常常通过标点以及诗句分行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说,诗人为了强调一个词,常常打破常规标点符号的设置,把这一个词设置成一个诗行,或者把一句话割断分成几个诗行,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戈麦的《誓言》:

好了。我现在接受全部的失败

全部的空酒瓶子和漏着小眼儿的鸡蛋

好了。我已经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

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异常完美

诗人打破了日常语言使用的规范,将一句完整的句子分裂成两个诗行,在一个诗行的中间安插句号,通过外在的形式传达出诗人内在情绪的变化。

(四)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多。借助修辞方式营造一种氛围,抒发浓郁的情感,表达丰富细腻的生活感受,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立体感,扩展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我国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拈连、移就、通感、双关、对偶、排比、反复、对比,等等。

(五)注重语言的使用

诗歌的语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是一种变形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诗人表达情绪的需要可改变词序,改变词性,颠倒语素。

诗歌应注重锤炼语言,讲究锻词炼句。好的诗歌语言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使用生僻的词句,而是巧妙地用精练的语言传达出生动、新奇的效果。

(六)“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渊源,是我国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国艺术家与自然界万物有着血肉相连的亲和力,对自然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受力,艺术家的整个心灵与要描绘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跟随着春天的小草一起发芽,跟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叹息,跟随着细雨中纤弱的小花一起摇摆,与自然万物同呼吸,共荣衰。这是诗歌创作的最佳心理,是诗意的来源,诗歌呈现出“物我合一”的意境美和韵味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将背井离乡的悲凉情怀与秋天里夕阳之下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人物与景物彼此衬托,相互渲染,透露出浓浓的伤感。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4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