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词坛,阳羡、浙西两派分庭抗礼,唯纳兰性德自成一家。由于纳兰性德论词尚情,尤其悼亡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至此落下了个“多情词人”的名号。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的长子。后来中了进士,官至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君命难违,由于特殊的身份,每当皇帝出行他都得随从前往,重感情的他难以割舍恩爱如山的妻子卢氏,无奈之余唯有将一腔情思寄托于词中。孰料妻子婚后三年难产而死,多情的纳兰性德久久难以从悲痛中自拔,一连写下了几十首字字流泪、声声滴血的悼亡词。“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首《蝶恋花》表达了纳兰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思念,或许只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方能表达出世间这等悲与苦。纳兰难以接受爱妻逝去的事实,梦中梦见亡妻,想说两句知心话,无奈梦已醒,醒来见到亡妻遗物,那份悲痛和凄切不由得又加重了,于是含泪写下了《山花子》: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纳兰不仅重爱情,还重友情。他曾施手援救过蒙冤发配到东北二十年之久的著名诗人吴兆骞,使其得以获释回到关内,此处体现的是纳兰的男儿真性情。另外,纳兰的边塞词也颇具成就,其中多抒乡情之感,散发出一种凄凉的味道,如著名词作《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中写纳兰随康熙帝出巡榆关(山海关),当时风雪极大,响声令人寒栗,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篇佳作。因内心积蓄已久的悲伤与抑郁难以排遣,刚过而立之年,纳兰也永远闭上了深情的双眸,年仅三十一岁。
性情中人纳兰性德,极为推崇后主李煜性情纯真的词作,除此还吸收了李清照、秦观等婉约名家的特色,而自成一家。他曾经把自己的词作编成《侧帽词》,后又改编为《饮水词》。从内容上看,纳兰词题材内容比较狭窄,集中写悼亡、别离、乡愁、酬唱赠答等。艺术特征方面,纳兰词感情真切自然,多愁善感的他尤其善于描写细微的情感;风格婉丽清新,运笔行云流水,笔随情动而肆意宣泄;反对雕饰,追求自然无痕等等。纳兰性德是宋代婉约词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清词中兴”过程中亦有不朽之功。王国维《人间词话》赞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蕙风诗话》也将其置于“国初第一词人”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