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是指北宋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位文学家。苏轼在《答李昭玘书》中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他们四人都受到过苏轼、苏辙等前辈的提携和奖掖,故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至国子监教授和国史编修。曾经卷入新旧党之争,多次被贬。作为苏门诗歌成就最高的一位,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因此文学史上将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诗歌多是思亲怀友、感时伤怀、描摹山水之作。如其代表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意境清新,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清新脱俗。他的诗歌中常常只用常见的字就能组成新奇的意象,如《寄黄几复》,化用典故,以故为新,表达豪迈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在诗歌理论上,黄庭坚强调“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故为新”之法,主张向杜甫、韩愈学习。宋代的林光朝是这样比较苏黄的,“苏黄之别,如丈夫女子应接,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黄庭坚的词是雅俗并存,他努力沿着苏轼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抒写性情,另一方面是词的题材更加贴近生活。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少游,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人。秦观少年胸怀壮志,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这种人生愿望却一直未能实现。过高的人生期望使秦观落入了对生活的无限悲观失望之中,他将屡遭挫折的痛苦付诸于词作之中,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婉约佳作。例如他的爱情名篇《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为最后两句表现了爱情的永恒,将爱情升华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被奉为经典,广为传颂。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自号归来子,二十一岁时在杭州作《七述》诗,拜见苏轼,受苏轼赞赏。他有极高的绘画造诣,陈师道称赞他是“今代王摩诘”。他的诗作以借景抒怀和题画最被人称道。与秦观一样,他也是以词著称的。其《水龙吟》曰: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尤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这首词是作者安慰林圣予“惜春”之情,春瘦人老,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伤春之感。语言浅显明白,情韵悠长。王灼评曰:“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在苏门四学士中,数张耒最关心民生疾苦。其《秋风三首》、《劳歌》、《早稻》、《食菜》等作,反映劳动者疾苦,表达劳动者的心声:“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驱犯炎酷。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描写农民生活:“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正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张耒的诗歌语言平易浅近,流丽明快,很少使用硬语僻典,苏轼称赞他“气韵雄拔,疏通秀明”。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寄托自己立功边疆的宏愿,读来令人感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