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在政治倾向上属于变法的新党,二十八岁时游京师,向宋神宗献《汴京赋》万余言歌颂变法,深得神宗赏识,由太学生直升为太学正。宋神宗死后,随着新党、旧党的执政轮替,他先后两次被贬至庐州、溧水、隆德府、真定等地。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担任宋朝音乐机关大晟府提举,专门为朝廷制作音乐。因此,他的词作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极强,对词作的章法、句法、炼字、音律的追求近乎苛刻。例如著名的词作《六丑·蔷薇谢后作》便是周邦彦的自制新调,全词“千回百折、千锤百炼”,朦胧飘渺,悦耳动听。周密《浩然斋雅谈》载,有一次宋徽宗听名妓李师师唱此曲,觉得如此美妙的曲子取名“六丑”颇有些奇怪,便招来作者周邦彦一探究竟。他回答说:“此曲是用六个宫调的声律合成的,那都是最好听的章段,不过十分难唱。传说上古时代高阳氏有六个儿子,都长得十分丑陋,但心地善良,故尔以六丑比拟词牌名。”这也说明了周邦彦的词作在音律方面调美、律严、字工的特点。《六丑》等词的声腔圆美,用字高雅,符合南宋雅士尤其是知音识律者的审美趣味。
周邦彦几度沉浮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正是他生活处境和心境的自白,而“零落不偶”的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是周词的主要题材,他将身世飘零、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如《六丑》托落花以抒惜春之情,并流露出词人的身世之感。上片因人及花,明写惜春之情,“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落花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下片由花及人,暗写身世之感。“东园岑寂”写蔷薇花谢,无人来赏,但词人对残花仍有所依恋,故“静绕珍丛底”,蔷薇好像亦通人性,“长条故惹行客”,不忍词人离去,虽无一字言惜花,但惜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邦彦的词善于铺叙,借多角度、多层次的铺叙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使情思毫发毕现。《六丑》一词就是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周词还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浑然天成,如从己出。如“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化用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句意,零落之余,只遗香泽。
陈廷焯说: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周邦彦是宋词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同时他也为宋词格律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词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而周邦彦也因此被旧时词论家称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虽然如此,周邦彦的词沉湎于一己的遭际,极少关注现实,这是其创作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