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类女性,她们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相夫教子,并因此而留下了千古美名。如为孩子的教育环境而三次迁徙的孟子之母,亲手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岳飞之母。正是这些伟大母亲的苦心教导,使孟子、岳飞名垂青史。在宋代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年轻守寡,家境贫寒,但坚强勇敢,教子有方,她就是一代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宋史·欧阳修传》载欧阳修:“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这样一条简短的记录背后却蕴藏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欧阳修四岁时丧父,家境贫寒,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生计都难以维持,更不要说送欧阳修入学读书了。欧阳修之母郑氏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一心养儿长大,欧阳修五六岁了,没钱进学堂,她自己就做儿子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没钱买纸笔,就用芦杆代替,把沙铺在地上当纸,一笔一画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画荻教子”这一典故的由来。生于贫寒人家的欧阳修懂事很早,他体谅母亲抚养教育他的一片苦心,一边尽力分担家务,一边努力用功读书,期望有一天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年龄稍大一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欧阳修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天道酬勤,欧阳修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叔父看到年少的欧阳修如此努力,仿佛看到了家族重振的希望,欣喜地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嫂不要担心现在一时的家庭困难,侄子虽然年幼,却是一个有奇才伟略的人,有朝一日必定能闻名于世,光耀门楣,重振家风。”叔父的一席话果然言中,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也登上了文坛。在文学上,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倡导诗文革新,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他身体力行地将自己的革新理论付诸文学实践,创作出了诸如《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在政治上,他同样提出要改革吏治、军事,虽屡遭贬斥但矢志不渝。庆历三年,他因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被贬职,此时深明大义的母亲对他说:“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思想上只要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但是儿子知识上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儿子精神上保持独立的一盏明灯。
直到今天“画荻教子”一词仍然被用来嘉赏那些教子有方的父母,这也是对欧母这种伟大品格的最好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