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晏”是北宋初年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的合称,二人作词的水平都很高,又有“大小晏”之称,父为“大晏”,子为“小晏”。二人作词,在传承“花间”、南唐遗风的基础上又独具特色,主要以小令的形式抒写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和相思爱恋。但是二人词貌迥然不同,大晏之词带有富贵气,富贵之中又不失文雅和从容。小晏的词以平淡的语言抒写了掺杂着自己身世之感的悲欢离合。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一生历经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相。晏殊家贫而早慧,七岁能属文,十三岁被宰相张知白发现,以“神童”的身份举荐给朝廷,第二年正好赶上宋真宗亲自主持廷试,毫不怯场的小晏殊落笔成章,深受真宗皇帝的喜爱,于是赐以“同进士出身”。晏殊当官后依然勤勤恳恳,踏实坦率,另外还聚贤惜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受到过他的提携和奖掖,有“贤相”之誉。
晏殊作词的成就远远大于做官,这正是其青史留名的最主要原因。他推崇冯延巳,词作也大都承袭南唐词人清秀婉丽的风格,但又洗尽其中的浮艳之气,表现出一种纯净典雅的风貌。一生富贵的他过着优裕的生活,时人说他“未尝一日不宴饮”(叶梦得《避暑录话》),因此其词多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号称“太平宰相富贵词”。人往往在顺意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哀叹和无奈,这点就连贵为宰相的晏殊也不例外。他在那首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将心灵的触须伸向人心的深处,触摸到富贵也无法消除对生命流逝的伤悲,尤其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出一种哀伤之后的超脱。另外,代表作《鹊踏枝》(又名《蝶恋花》)写得情深意切,而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甚至带有悲壮的色彩,王国维颇爱此句。晏殊词收入《珠玉词》中,其词读起来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表现出珠圆玉润之美,堪称宋词一绝。
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为晏殊第七个儿子。少年时过着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活,不谙世事,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小晏饱尝人情冷酷和世道炎凉,加之他性情耿介孤傲,不愿凭借父亲生前的人脉觅得一官半职,故一生穷困落魄。晏几道为人真率且很痴情,喜欢上了朋友家的四位歌女小莲、小鸿、小苹、小云,一见之后对她们念念不忘。风流韵事被人们传为佳话。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晏几道有“四痴”,即不靠关系做官,文采过人但从不去参加进士考试,家产千百万但家人面露饥色,太相信别人,就算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不起他也从不记恨。这样单纯的人必定活得很累、很苦,难怪冯煦说他是“古之伤心人”(《蒿庵论词》)。
小晏的伤心主要是一己身世的伤心,并将之渗入到男女相思之情中,所以他作词就是用平淡的语言和习见的景物来表现一往情深,而这种深情往往带有浓厚的伤感、凄凉甚至是苦闷色彩。他的词中较成功的是恋情词,他笔下的爱情是神圣的、纯精神性的,与四位歌女的恋情是他词作中最突出的主题内容。如代表作《临江仙》就是为思念歌女小苹而作,词曰: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词中用清新平淡的语言由眼前的凄景想到了早期爱恋的美好和快乐,但最终要抒发的还是无尽的凄凉和悲楚。《南乡子》中“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应该是词人思念之情最贴切的表达。相逢又能怎样?还不是一样的留不住,更何况相逢无从谈起,但词人还是忍不住要思念,盼着要相逢。这种纠结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另外,晏几道的词从俗一面远胜于其父晏殊,所以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其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他将艳词小令发展到了极致。
可以说艳情是词作为俗文学骨子里就带有的特征,所以不管小晏将词写得多么充满文人失意之情,或者将儿女之情写得怎样哀感顽艳,更不管大晏将词写得多么纯净典雅、雍容华贵,但其词大多不离男女之情,那么也就完全摆脱不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所以清人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