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时期,军阀各霸一方,连年战事不绝,社会动荡不安。当显赫了几乎整个唐代的诗歌在乱世的纷争中稍觉沉寂时,作为另一种文学样式的词却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和南唐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并勃兴开来。
后蜀广政三年(940),赵崇祚选录十八位作家的“诗客曲子词”共五百首编成十卷《花间集》,主要词人包括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牛希济、和凝、牛峤、张泌、毛文锡等人。除了温庭筠、皇甫松等少数词人外,花间词人大都集中在西蜀,与当时另一个词坛中心南唐遥相呼应。《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赞其为“近世倚声填词之祖”,其地位在于不仅宣告了词体文学的确立,更预示着“阴柔之美”这种审美范式的崛起。《花间集》中,温庭筠的六十六首词作置于首位,他也被后人尊为“花间鼻祖”。温词起到龙头作用,其他花间词人众星拱月,花间词都流露出相对一致的风格特色,颇具流派的味道,故有“花间派”一说。
花间派作词题材多为胭脂粉泽、花前月下、闺房内外,内容无外乎男欢女爱,尤其以写女性的姿色、生活状况及内心感受为主,词作语言秾艳华美、崇尚雕饰,风格绮靡轻艳,胭脂味很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词为艳科”。
温庭筠和韦庄在花间词人中成就最大,其词作最能体现花间风流。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自幼才思敏捷、聪慧过人,但又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尤其喜好讥讽权贵,故一生仕途颇为坎坷。《旧唐书·温庭筠传》有云:“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温庭筠为努力作词第一人,其词风格多秾丽细腻,意象绵密,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心描摹美人起床前后的容貌、睡姿、服饰、妆扮,无不给人以感官与印象刺激,香艳动人、绵密蕴藉,恰似一幅精致的仕女图。末句“双双金鹧鸪”虽然没有直接写女子的情思,但形单影只、孤独空虚的情感还是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出来。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大历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的后代,为后蜀词人。年轻时家境贫困,屡次考试都名落孙山,黄巢起义时还曾落于起义军手中,直到五十八岁才中了进士,当过校书郎等官。后来到了后蜀,担任掌书记一类的官职。《花间集》收有韦庄词作四十八首,毫无疑问,韦词也带有花间词共有的风格特征,但是较之温词的秾艳,韦词又显示出清丽的一面。“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菩萨蛮》其一),这样缠绵悱恻、婉媚轻艳的词句,为典型的花间风流之作。另外,韦词直抒胸臆,不像温词那样含蓄蕴藉,往往在词中融进自己的身世之感,典型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中结尾“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抒发的就是词人在战乱中有家难归的苦痛。
花间词派的其他词人在创作上也大多不出“温、韦”秾艳香软的范围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