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笑侬(1858—1918),京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满族正黄旗人,原名德克俊(一作德克金),又名舜,字仰天,号孝农。他生在北京城里的一户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二十二岁时虽中了举人,却无意于仕途,一心想要在艺术上成就事业。其父担心他会被亲友们嘲笑为“不务正业”,便在他并不情愿的情况下,花钱给他捐了个河南泰康的七品知县。谁知他上任未久,就因为主持正义、惩办邪恶,惹恼了当地的土豪劣绅,他们向太守行贿,将汪笑侬罢了官。
汪笑侬离别官场,只身来到天津,决意就此进入戏剧界,以唱戏为生。他十分敬慕在京剧表演方面造诣高深的名角儿汪桂芬,登门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想法,没料到汪桂芬很不以为然地说了句:“谈何容易!”便拒绝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他就给自己取了“汪笑侬”的艺名,意思是汪桂芬曾经讥笑过我,为的是发愤努力,一定要在京剧界闯出一番局面。经过多年不懈的磨砺,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了享誉梨园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
汪笑侬吸收各家之长,又采用了徽调、汉调的唱腔、韵味,结合自己的嗓音,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唱腔,使人耳目一新。总的演唱风格是突出个性,声情并茂。他的唱腔清越激昂,通俗而不庸俗,虽变化多端而不显生硬勉强,或自高昂处跌宕而下,或于低回处曲折而起,都能传情、动人。他的嗓音窄而高,气力稍单弱,因此,在唱法上注意控制、运用气息,突出抑扬、吞吐和收放的对比,用抑、吞、收来反衬扬、吐、放,以造成效果。于唱段收尾时,多在似急流奔泻的行腔之后,强力顿住、然后用全力一放,使尾腔喷薄而出,格外饱满。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异常黑暗同时又呼唤着大变革的时代。极富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汪笑侬,并不以只拥有艺术家的名气为满足,他一心要通过自己的戏剧艺术,来推动民族的觉醒和自强,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当时的京剧界,他最为重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常常亲自编演一些特别感人的作品,进行颇具成效的宣传。他的一首《自题画像》诗,真切地展现了献身戏剧改良运动的人生追求:“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倘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