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叶,中国戏曲经历了一次激烈的“花雅之争”。当时,一统天下的昆曲——“雅部”正受到各种地方戏曲——“花部”的严重冲击。虽然,社会上的权贵与正统文人都鄙视“花部”,称为“乱弹”。但,那些来自民间的各种地方戏曲——徽戏、梆子、汉调、秦腔、二簧调等,却是生气勃勃,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时,有一位厚爱“花部”的文人,对那些地方戏曲作了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写出了好几部戏曲理论著作,如《花部农谭》、《曲考》、《剧说》等,对“花部”作了深刻的研究,并且十分推崇。他,就是生于乾隆嘉庆年间的焦循,江苏甘泉(今扬州)人。自幼即以颖悟著称。敢于思考,富有才华。嘉庆年间中举,与阮元齐名。后应礼部试不第,便托足疾,在家居住。长住农村,很少进城。在家乡修筑一楼,名为“雕菰楼”。长期读书著作,写出很多有独特见解的论著,成为名重一时的“通儒”。
在18世纪末叶,各地民间的地方戏曲,已经有了一定高度的发展与兴盛。虽然,有些人认为“花部”剧目,曲文俚俗,“乱弹”而已。但,焦循却认为“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所以,他在家居时,经常携妇带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闻”。并且,还喜欢与农民们一起,群坐柳阴豆棚之下,畅怀纵谈,评述观剧后的感想。由此,便写出一部《花部农谭》,对很多地方戏曲作了考证与分析。
在书中,他考证认为《龙凤阁》(《二进宫》)一剧,应源自明末。李娘娘即选侍,杨波即杨涟。有人误认为出自明神宗之时,是不对的。还有一出《两狼山》,演杨业被潘美所害,杨延昭上朝,告状诉冤。朝廷召来寇准,终将潘美问罪。他很欣赏这戏,认为《两狼山》反映的历史现象比正史所载更接近历史真实。在“花部”中,他特别称道的还有《赛琵琶》、《清风亭》等剧目。
《赛琵琶》,是写秦香莲与陈世美的故事。最后,秦香莲亲审陈世美,“数其罪,责让之,洋洋千余言。”焦则认为:“《西厢·拷红》一出,红责老夫人为大快,然未有快于《赛琵琶·女审》一出者也。”这就是说,《赛琵琶》虽然源自徽戏,但是,看了以后,却比昆曲《西厢》痛快淋漓得多了。另外一出《清风亭》,叙述的是,磨豆腐为生的张氏夫妇,捡子抚养,含辛茹苦,养子成人以后,却不认养父养母。养父母悲痛欲绝,撞柱而死。那养子也遭天谴,雷殛而亡。焦循观看之后,很有感慨,记道:“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铙钵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彼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由此可见,焦循对于当时为人所轻视的地方戏曲,是何等的看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