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是金、元戏曲史料专著,共两卷,钟嗣成撰。它记载了元代书会才人和名公士大夫中,戏剧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作家小传一百五十二则,作品目录四百余种。卷首序文高度评价了在当时遭到轻视的戏曲作家的艺术才华,肯定了戏曲的价值。这是古代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戏曲的专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理论造诣。
《录鬼簿》书成于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元统二年和至正间,又递有修订。明初,贾仲明重为增补。今传《录鬼簿》原本共分两大系统。
其一,明无名氏《说集》本,为元统修订本。不分类,卷首有至顺元年钟氏自序,卷末有朱凯至顺元年后序,邵元长跋文及所题《湘妃曲》。全书分六类,计作家111人。明孟称舜本与之同源,记作家一百一十人。
其二,清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分上下卷,卷末增入周诰题词《折桂令》,至正二十年(1360)朱经题曲,洪武三十一年(1398)吴门生跋文。万历十二年(1584)梦觉子跋文。题作《新编录鬼簿》。全书分七类,记作家一百五十二人。为至正年间二次修订本。与之同源的有清尤贞起钞本,清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奇》本,近人董康《读曲丛刊》本,陈乃乾《重订曲苑》本。《录鬼簿》明代贾仲明增补本,有天一阁藏兰格钞本。增入贾氏永乐二十年(1422)后序,并增撰关汉卿以下八十二首挽词《凌波仙》。此外,作家姓名字号及生平事迹,也有详略差异。此本无刻本。1938年北大出版组曾据郑振铎、赵万里、马廉过录本影印。
在元代重正统的封建文人心目中,对于戏曲作者、戏曲艺人一般是很轻视的,谁都不屑为他们作文立传,钟嗣成则不顾世俗偏见,想方设法稽钩考订他们的里籍行实,收集他们的作品名目,专门为他们撰写小传,结集成书,取名《录鬼簿》。书中将所录作家按散曲、杂剧、时代先后,以及是否熟识等不同情况,分为七类:“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著录董解元等三十一人;“方今明公”,著录郝新庵等十人。以上两类多为散曲作家,钟嗣成称他们是“前辈公卿居要路者,皆高才重名,亦留心乐府者”,特别指出他们的身份,以示区别于其余作者。“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著录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五十六人,其中赵文殷、张国宾、红字李二等人是教坊戏曲艺人兼作者,社会地位极低;“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著录关天挺等十九人,各人小传后有[凌波仙]吊曲一首;“已死才人不相知者”,著录十一人;“方今才人相知者……”著录二十一人;“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收录四人。
全书所录一百余位作者,虽未能包括元代全部杂剧作者,但作者筚路蓝缕致力于为他们作传的苦心孤诣,实在令人敬佩不已。在作者看来,那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名誉昭然”的杂剧作者和艺人,应与“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一样,都属于“不死之鬼”之列。这是对元代统治阶级中那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之徒,以及道貌岸然、空谈义理而碌碌无为、宛如行尸走肉、生不如死者们的辛辣讽刺。钟嗣成能如此高度评价戏曲作者,并以编著专书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鄙视戏曲及其作者微不足道者的抗争,在当时实在是很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