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历史上,有几个不同时期的“四大声腔”之称。在明代中期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四个主要剧种声腔系统,这四大声腔对后来的地方戏兴起和衍变发展,有很大影响,故中国戏曲历史上常说最早的“四大声腔”是指此。明代以后,由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簧各自形成影响广泛的声腔系统,现在一般说的“四大声腔”是指这四个声腔系统。另外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有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为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簧腔、昆腔和高腔。
梆子腔: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衍变成诸多的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除以硬木梆子击节外,还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其调式多为徽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系的板式,一般剧种均为八种。其中有正板五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另有辅板三种:倒板、散板、滚板。河南梆子分得更细,如慢板又包括金钩挂、迎风板、连环扣。秦腔的音阶和调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剧种中较为突出,所有板式(除滚唱外)均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调式色彩。山西的上党梆子则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皮簧腔:皮簧腔是“西皮”和“二簧”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簧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二者被分称为所谓“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簧是徽剧的主要腔调。以后随徽汉合流演变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簧对许多南方剧种产生影响,逐步发展成一些新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但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簧”的称谓有时也专指京剧。
尽管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簧腔各剧种的音乐各具特色,但其共同之处却很明显:唱词格式均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皮簧腔系大概有二十多个剧种,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桂剧、赣剧、滇剧等。
昆腔: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
高腔: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