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花部、雅部之争是怎么回事?
花部、雅部,这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区分当时戏曲剧种的两个名称。
李斗《扬州画舫录》:
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焦循《花部农谭》亦云:
梨园共尚吴音(按指昆山腔)。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
吴太初《燕兰小谱例言》亦云:
今以弋阳、梆子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这都说明,除雅部昆山腔之外,其他各种戏曲剧种,统称为花部,亦称乱弹。花部的“花”,就是“杂”的意思,谓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花,就是不正,不雅。乱弹,亦作烂弹、乱谈,本来就是“乱弹琴”的意思,也就是胡言乱语,胡乱弹唱的意思。而昆腔为正音,就是雅乐。
早在明代晚期,地方戏曲声腔,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到清初,很多地方戏曲声腔,从农村走向城市,尤其北京、扬州、南京等地,形成了诸腔竞奏的局面。及至乾隆年间,地方戏曲声腔进一步发展,成为昆曲的劲敌,所谓花、雅争胜。
《花部农谭》云:花部“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品花宝鉴》第三回,一个问道:“你这么个雅人,怎么不爱听昆腔,倒爱听乱弹?”一个答道:“昆腔,不是我不爱听,我实在听不懂,不晓得唱些什么,高腔倒有滋味儿,不然,倒是梆子腔,还听得清楚。”可见花部之所以能胜过雅部,正是因为它具有质直、通俗、激越等等特点,受到当时广大观众欢迎。从此,我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花部勃兴时期。而花雅之争的结果自然是以广大观众能听得懂的地方戏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