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作者三易其稿经十余年创作的《长生殿》是根据历代史、传、传奇、小说有关唐天宝时期的记载与传闻编写而成,因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而得名。
作品描绘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通过对李、杨爱情的着重描写和对人物性格的精心刻画,对这一爱情悲剧的男女主人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封建社会中,帝妃之间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真挚爱情,但由于他们所属的统治阶级地位,这种爱情必然会带着深刻的阶级烙印,而且李、杨爱情悲剧也完全是由他们自身一手造成,因而不可能有多少美学意义,但由于作者在塑造这一悲剧男女主人公时较多地采用了民间传说,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通过美丽的艺术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和歌颂。因而作品中的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形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帝妃的范围,而具有普通男女的不幸的恋爱故事的性质。这是这部作品较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戏曲的角度看,《长生殿》持律之严和守法之细是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辞曲注重协律,角色的分配和剧情的布置协调妥帖。就文字技巧来说,它的独到之处是无论宾白或唱辞都能做到绮丽而不堆砌辞藻,精炼而具有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在选择宫调时,也能根据内容情节的需要,或抒情、或缠绵、或欢快、或雄壮,曲牌宫调多样而不重复。这些都使《长生殿》文辞曲律两擅其美。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作品的故事情节是:侯方域来南京应江南乡试,落第不就,寓居莫愁湖畔,参加了反对阉党的复社,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识,成亲之日,侯以宫扇相赠作为定情之物。阉党阮大铖出重金置办妆奁,托结拜兄弟杨龙友送给香君,以期拉拢复社文人。香君拒不让方域收受,因此结怨阮大铖。阮欲害方域,方域潜往扬州史可法处避难。南明王朝建立,阉党马士英、阮大铖俱得高官,香君拒不逢迎权贵。马士英持彩礼逼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矢志不移,将头撞破,血溅宫扇。杨龙友将宫扇点缀成桃花,剧以此得名。
孔尚任自己说,他的《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就是说,剧中男女角的姻缘聚散只是贯串情节发展的一根线索,作者所着意抒写的,是南明一代的兴亡之感。也就是说,作品写的是爱情故事,而表现的却是政治主题。这正是《桃花扇》高出于一般爱情剧而能引起人们深沉思考和感慨的原因。可以说,《桃花扇》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然,我们肯定《桃花扇》主题的积极意义,并不否认其存在的思想局限。例如它对农民起义采取完全错误的敌视态度,对史可法等爱国将领也缺乏生动的刻划,作者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历史的限制,使他的主题不能得到完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扇》的许多片段比起全剧写得更为成功,也具有更大的感人力量。
总之,瑕不掩瑜,《桃花扇》确实是一部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前人把他与洪昇的《长生殿》并列为明清戏曲压卷之作,也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