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蒲松龄的一生际遇,不得不使人感叹命运的奇妙安排:科举梦碎、心灰意冷的落魄书生,胸怀着对社会不公的满腔怨愤和无人赏识的满腹才情,毅然决然地与黑暗的现实世界隔绝。他躲进了书房“聊斋”,将心中的无法言说的悲愤苦闷幻化作一个个奇异的神鬼故事,四十年后,世上便多了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感谢残酷无情的科举考试,若不是它从中作梗,清朝官场上只会多一个被世俗凡尘、功名利禄所困扰的小小官吏,但中国文学史上将损失一位伟大的文豪和一部经典巨著。《聊斋志异》全书共四百九十一篇,所含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它创造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尽全部生命和才华创造出的奇幻世界,现实世界中的困顿与不满,使作者急于寻求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于是亦真亦幻的狐鬼世界便成了他心灵的全部寄托,这是一个可以容得他驰骋想象,尽情挥洒,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的自由天堂。揭露社会黑暗,是《聊斋志异》中很突出的一部分内容,例如著名的《促织》一篇,仅仅为了一只蟋蟀,一个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就会家破人亡。作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揭示了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根源。讽刺科举制度的黑暗,也是《聊斋志异》中的主要内容。在《司文郎》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能以嗅觉判断文章好坏的瞎眼和尚,旨在讽刺那些有眼无珠的考官,对他们昏庸无道、埋没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聊斋志异》中最吸引人的故事,多是一些反应人与狐鬼相恋的爱情故事,例如《娇娜》、《婴宁》、《聂小倩》等等。蒲松龄笔下的狐精、鬼魅、花妖都是一些可敬可爱的女性,她们不但容貌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并且敢于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天真烂漫、笑容可掬的婴宁,拘谨稳重的青凤,重情重义的小倩,这些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总之,越是现实世界中难以触及的美好事物,在幻想的世界中就显得越美好;越是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在鬼怪的世界中就显得越卑劣,在现实与梦幻的错位中,隐藏着浓郁的反讽意味,这便是《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亦真亦幻的鬼魅世界。
《聊斋志异》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结合了志怪和传奇两类文言小说的传统,吸收了白话小说的长处,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简洁而优雅的文言风格,它以文笔生动传神、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诡异奇特而脍炙人口,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读《聊斋》,犹如在听一位来自中国古老乡村的智者讲故事,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则需要后代人用心灵去揣摩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