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中的“变文”,又简称“变”,是唐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
敦煌遗书中保留的变文作品较多,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的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此外,《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张议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目连变文》等篇虽仅有题目残篇,其体制也应属于变文一类。敦煌变文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题材;一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
第一类如《八变相》、《降魔变文》、《破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等。这些作品讲唱佛经故事,旨在宣扬佛教的教义。与讲经文不同的是,它们不直接援引经文,而是选取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加以发挥渲染,以生动的情节吸引听众,不太受佛经内容的限制。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叙述目连到地狱中救母的故事,其中描绘地狱的阴森凄惨,刑罚的残酷,如来的佛法无边,其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构思,读来扣人心弦。又如《降魔变文》描写舍利佛与六师外道斗法,六师的六种变化,都被舍利佛一一击败。这类变文中奇幻的想象,挥洒的描写,对后世《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显然多有影响。
另一类是涉及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的变文,主要包括取材于历史的《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汉将王陵变》,以及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张议潮变文》和《张淮深变文》。历史题材的变文大多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大事,吸收民间传说,增以逸闻趣事,通过虚构和想象,加以渲染,鲁迅先生谓之“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明,一涉细故,便多增饰,状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代表作品《伍子胥变文》现存四个残卷,拼合后尚有一万六七千字。它叙述了楚平王无道,杀害伍奢,其子伍子胥亡命入吴,辅佐吴王灭楚复仇。其后伍子胥因忠谏而被吴王夫差所杀的故事。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刻画了伍子胥历尽艰难而不屈不挠的性格。作品中的部分唱辞能深入刻画人物心理,如渔人送子胥渡江后,覆舟自沉,子胥深为抱愧,遂作歌曰: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接连。痛兮痛兮难可忍,苦兮苦兮冤复冤。自古人情有离别,生死富贵总关天。先生恨胥何勿事?遂向江中而覆船。波浪舟兮浮没沉,唱冤枉兮痛切深。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襟。望吴邦兮不可到,思帝乡兮怀恨深。傥值明主得迁达,施展英雄一片心。
这段唱词表达了伍子胥对渔人的愧疚和内心的英雄之志,感情细腻曲折。
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变文作品中,代表作《张议潮变文》是敦煌艺人直接根据现实题材,为歌颂张议潮收复河西的事迹创作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张议潮的部队威武强大的军容。其他代表作品还有《孟姜女变文》、《舜子至孝变文》、《刘家太子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