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与禅有什么不解之缘?
“小品”一词本属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
因为小品的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张融《遗令》:“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晚明夏树芳在《香林牍》自序:“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只是为逃避政治祸患,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故无耐性钻研深奥玄秘的佛典,只对“小品”情有独钟。
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