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文体,不但正式产生的时代较晚,并且在产生之后也总是被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小说长期被视作“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小道之说”而为正统文学家所不齿。就是在这样一种逆境之中,小说这种体裁不断发展演进,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作家的关注。直到齐梁时期,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第一部以“小说”命名的作品,即殷芸编纂的《殷芸小说》。
编者殷芸是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书记载他性情风流倜傥,不拘小节,但洁身自爱,不妄交游,并且博学多识,遍览群书。《小说》是他奉梁武帝之命编撰的轶事小说集。虽然其中所收录的内容,多是那些为通史所不取的“不经之说”、“小道之说”,也就是民间传说、山川风物、历代名人的逸闻琐事等,全是小说家之言,而非历史,但在当时却很受重视。以“小说”二字对作品命名,可以见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在南北朝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接受。
《殷芸小说》选编了上自先秦,下到宋齐之间的野史杂传。全书内容可大致分为:地理类、杂记类、别传类、琐言类、逸事类等。书中所讲述的有关地理的片段,与正史地理志中排列郡国州县和城邑户口不同,而是特别选取了一些与所记之地有关的传说故事,读来饶有趣味;其中收录的杂记类作品主要采自《异苑》、《幽明录》;别传类则多是名人传记,或一人独传,或多人合传,书名为“传”,或“别传”,或“家传”,名为“先贤传”、“耆旧传”的作品也可归入此类;琐言类采自《世说新语》、《郭子》、《语林》、《笑林》等;逸事文字共十五条,以《西京杂记》最多。小说集的材料来源基本是“采集群书”,题材丰富广泛,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样的作品内容决定了这部书具有传奇性和趣味性,而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此前的轶事小说记历史轶闻时,为追求其可靠性往往缺少志怪色彩和虚构幻想的成分,而《殷芸小说》中不仅收录了怪异奇事,即使是描写历史人物,也往往引入许多荒诞不经的虚构内容,例如作品中“子路杀虎问孔子”的故事,就完全属于虚构的传说,但同时也将孔子机智善辩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殷芸小说》以虚构的事实和情节描绘历史人物,但又不失其历史真实,这代表了齐梁时期轶事小说的艺术特色。它开创的历史轶闻与地理博物并记的模式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