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人小说是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一种专记人间言行、传闻故事的小说类型,又因为所记之事都是历史上实有人物的轶闻逸事,所以又称“轶事小说”。这类小说受东汉以来上流社会品评人物之风和清谈之风的影响较大。在历史上,以科举选拔人才始于隋代,这之前,人才皆由权威人士或地方长官推荐,其标准一看门第,二看品格、言行、风度。东汉中叶,在士流之间特别重视“品目”,所谓品目,就是品评和衡量人物的优劣高下。这种品评之风与政治上的举荐制度是一致的,凡是在品评中被赞誉的人物,都可以“孝廉”、“贤良方正”之名被朝廷录用,踏上仕途,所以记录某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便极受舆论关注和重视。这种风气发展到魏晋时期有所变化,当时崇尚“清谈”,故评价人物虽不再直接与举荐制度相连,但却更重视被评人物的风度、气质以及语言。一个文士在清谈中的风度、言语,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志人小说”是记录文人言行的一种特别笔记,写的大都是一个个生活片断、文人的言行举止。
在清谈之风和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下,早期志人小说记录名人士大夫的言行,从多个方面描写了上层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片段,如《名士传》、《语林》、《郭子》等,其中,又以记人物之间“应对之辞”的作品成就突出。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记历史琐闻遗事的作品,如《西京杂记》。
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虽盛行于同一时代,但内容上有根本区别,它不记鬼说怪,而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并且叙写范围较广,既有记言,又有记事,对于后世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具体的作品内容性质来说,《笑林》和《西京杂记》是来自民间的传闻故事,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内容;而《语林》、《郭子》等的内容题材则来自统治阶级人物,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前者取材范围较广,上至统治阶级,下到普通民众,态度明朗,思想尖锐,风格活泼;后者则只取材于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范围相对较窄,但态度客观,思想蕴藉,风格韵雅。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它们通常用短小精悍的篇幅、清秀隽永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讲述故事。
志人小说发展到南北朝,出现了集大成的代表作,这就是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出现标志着志人小说的成熟。